close
中央研究院第31屆院士名單出爐,今年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僅選出3位院士,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,院士名單顯示各領域都有人才斷層問題,將是「我面臨的最大挑戰」。

其實中研院長久以來「拉幫結派,近親繁殖」才是廖院長難以解決的大問題。中研院原本是所謂做「純學術研究」的機構,在李遠哲院長任內,院內開始跟政治勢力緊密結合;到了翁啟惠時代,更進一步與大財團結合,一方面設立各種「研究中心」,一方面搞「產學合作、技術移轉」,形成產官學「三位一體」的利益結構,消耗國家寶貴的資源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 過濾器 光頭水

對於學術研究稍有概念的人都知道:以「產學合作、技術移轉」為目的寫的論文,如果不能達到「技轉」的效果,就變成「垃圾論文」。中研院技轉的成績乏善可陳,只好以「論文發表」來掩人耳目。

以中研院「近3年重要成果論文代表作」來看,其自然科學領域所發表的論文特色,是一篇篇短短數頁的論文,往往有數位作者掛名,掛名作者多達十餘人者亦所在多有。

內行人都知道:這種「拉幫結派」式的論文發表,一方面可以提高「研究人員平均每年論文發表數」,一方面又可以製造「引用圈」,圈內人彼此互相引用,以提高論文「平均被引用次數」。即使是如此的「灌水」,以掌控中研院的「化學幫」來說,其「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」不過15.47次而己。

在社會科學領域,這種「拉幫結派」式的論文發表較為少見,但「近親繁殖」的問題卻同樣嚴重。結果是每位研究人員的平均「論文發表數」大幅降低,「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」也只剩下4.36次。這樣的研究成績要如何引領國內的學術發展呢?

中研院的研究成績雖然不怎麼樣,但因為研究經費十分充裕,所以勇於設立形形色色的獎項。然而,由於中研院的文化是「拉幫結派、近親繁殖」,各種獎項的評審和給予也是「肥水不落外人田」。根據Research Gate的統計,我個人在國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,被引用2760次,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多達50餘次。但因為得罪中研院的某些學閥,結果不僅跟院士頭銜「絕緣」,每次申請中研院的獎項也必然摃龜。

在產官學「三位一體」的利益結構下,廖院長如果無法改變中研院「拉幫結派、近親繁殖」的文化傳統,他最該擔心的是中研院自身學術水準嚴重「斷層」的問題,中研院憑什麼擔心國內各領域的「人才斷層」?(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)

(中國時報)



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

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

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

ONEAD_slot('div-mobile-inread', 'mobile-inread');

過濾器 水世界 });

}



過濾器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thadorgw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