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靠著網路行銷,部落紅蔾讓農民從零收入變近百萬收入!被稱為穀類「紅寶石」的紅蔾是排灣族傳統作物,台東縣大竹社區栽種許久,但過去部落族人並沒有發現紅蔾的經濟價值,都是留著自用,直到去年接觸到網路行銷,才知道原來紅蔾可以賣錢,不僅讓部落種植更有信心,也吸引年輕人回流。農委會昨舉辦「網路時代青農新勢力成果」記者會,台東縣大武鄉大竹社區農友張金福、林一葉分享,紅蔾是排灣族古老作物,也是排灣族用於招待貴賓、舉辦慶典的寶物,但過去社區不知道怎麼行銷,加上年輕人外流嚴重,在部落的老人家不會使用電腦,也不知道原來紅蔾有高經濟價值,因此一直都是自家食用,沒有想過販賣。大竹社區去年開始與農委會水保局台東分局合作,透過網路販賣紅蔾餅乾、蛋糕等產品,沒想到反應熱烈,一個產季收穫量透過電子商務全數完銷,紅蔾瞬間為部落帶來6、70萬經濟收入,讓社區農民相當欣喜。張金福說,過去社區種植零散,產量有限,但看到網路銷售的成功,部落族人決定共同努力擴大耕作面積兩倍到15公頃,一年產量可提升至30公噸左右。33歲李奇軍從小跟著家庭務農,深知務農辛苦,原本下定決心這輩子「絕不當農夫」,但26歲時因父親年邁,家裡需要人回來幫忙,還是回到了農場。他說,家中產品主要是薑、薑黃、梅子等,爸爸是勤儉客家人,對於包裝並沒有太在意,過去購買的也多是親朋好友、熟客,當初為了改變商品包裝,和爸爸有過多次衝突,後來成功說服爸爸,但卻開始遇到管銷問題,歷經一段相當辛苦的過程才有如今成果。透過網路銷售,不僅提升知名度,也擴張客源,網路占銷售比例逐年增加。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,農村再生要「從裡到外」,不只改善基礎建設,將電子商務結合農業生產一直是農委會努力方向;農委會水保局台東分局長王志輝表示,很多青農滿懷熱情回到台東發展,卻不知道怎麼賣,水保局去年與卅多位農民合作,透過電子行銷,短短幾個月就帶來六百萬銷售額,今年將擴大與花蓮地區合作。農委會水保局並出版了國內第一本結合農業、青年和電子商務的書籍「青農的網路時代」,內容歸納農業應用電子商務的基本原則,並搜集國內外成功案例,希望讓青農不用再走冤枉路,開創農業新契機。青農李奇軍26歲時返回家鄉協助家中農場,為家中的薑、薑黃、梅子等產品開創新價值。圖/農委會提供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台東縣大竹社區種植紅蔾,透過網路行銷,為部落帶來收入。圖/農委會提供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thadorgw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